中学教师资格证
筛选结果 共找出260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评价类型,其中,不恰当的是()。

A

诊断性评价

B

分数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做了一份试卷,检测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是下列哪种评价方式?()。

A

诊断性评价

B

分数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某校教师要选拔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参加市里的语文比赛,下列合理的选拔方式是()。

A

标准参照测试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常模参照测试

材料全屏
18

【简答题】

请从文中第②段找出一处病句,从第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并分别改正。(8分)

请从论证与结构的角度,请认真阅读,结合材料谈一谈优点。(12分)

以下是“说说校园里的春天”这个口语交际话题的教学构想,阅读并回答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不同的观察点,并分别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一组观察小池里的水,一组观察花园里的花草,一组观察院内的树木。课堂上先问大家都观察到了什么,再互相发问。这样学生就会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花园里的什么花开了,开得怎样”“我想知道什么树木长出了叶子,你能描述一下吗”等问题。   

对以上教学构想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

“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与说互动的过程,这个课堂构想,就在想方设法实现课堂中“说”的双向互动  

B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教学时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去校园里找到春天,看到春天,再进行交流,避免了无话可说或者说空话的情况

C

“说”的能力是在“说”的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靠传授知识技能所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练   

D

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应该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如自我介绍、课前演讲等

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题目中的“冷”改为“寒”“苦”,大家觉得这样改好不好?

生:用“寒”字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

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无法准确地表观“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它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三者融为一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

生:雨景在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

师:哪位接着说?

生:一种思乡之情。

师:绵绵的思乡情堵。

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导入抓住问题,切中文意

B

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

C

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D

讲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阅读下面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墙上欣赏到了一幅荷花奖景。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B】(1)配乐朗读第四段。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师:感觉怎么样啊?

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C】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

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人自然

B

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

C

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D

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儿?社会价值又在哪儿?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个人合作试着写一段颁奖词?

(同学们试写颁奖词——多媒体显示其他新闻、作品的颁奖词)

学生分小组交流颁奖词

小组1:因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他作为记者多具有的正义感、使命感让他的新闻报道突破零度报道的界限,正是他的正义感与使命感重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良知

师:提一个小小的意见,颁奖词重复出现了“正义感”与“使命感”,语言不够简洁。

小组2: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详细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望。

小组3: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高度给人的心声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师:写得好,相当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又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

小组4: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

师:非常有创意。现在老师展现一下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记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不朽的名篇,记住奥斯维辛!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

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

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下列关于阅读方法的观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朗读技巧的训练只要做到停顿、重音、语调三个方面即可

B

朗读常见的方式有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学生齐读、学生分角色朗读

C

默读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

D

精读要求仔细、准确、精细地分析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