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五章】

2020-03-09 15:38:11        来源:网络

  第五章 基本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信息来源

  (1)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了新闻媒体。

  (2)政府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省、市、自治区公布的各种经济政策、计划、统计资料和经济报告,各种统计年鉴,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白皮书》等。

  (3)各主管公司、行业管理部门搜集和编制的统计资料。

//images.51zhishang.com/2019/1015/20191015095416690.gif2020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备考通关秘籍 点击下载>>

//images.51zhishang.com/2019/1015/20191015095416171.jpg

部分资料预览 

//images.51zhishang.com/2019/1015/20191015095418142.png

  (4)部门与企业内部的原始记录。

  (5)各预测、情报和咨询机构公布的数据资料。

  (6)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省市领导报告或讲话中的统计数字和信息等。

  二、宏观经济分析所需需要和数据的内容

  一般包括政府的重点经济政策与措施、一般生产统计资料、金融物价统计资料、贸易统计资料、每年国民收入统计与景气动向、突发性非经济因素等。

  三、宏观经济分析信息和数据的质量要求

  (1)准确性。

  (2)系统性。

  (3)时间性。

  (4)可比性。

  (5)适用性。

  四、宏观经济分析信息的收集及处理方法

  1、造成数据不可比主要有两种情况:

  (1)由于国家政策法规造成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

  (2)因价格因素造成的统计数据不可比。当用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商品零售额等用价格计算出的货币量数据进行分析时,都应按某年不变价格进行折算,剔除价格的影响,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具体做法是将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经济指标值除以当年对基年的物价指数,就得到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指标数值。

  2、对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

  由于建国后我国曾经发生过“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特殊历史事件,而使不少经济数据大起大落,成为不能反映变化规律的连续几年的异常值。因此,在进行分析时应将这些异常值剔除。

  五、宏观经济分析的总量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

  1、总量分析法,是指为了说明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对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

  总量分析法是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主要是一种动态分析,同时包括静态分析。

  2、结构分析法,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结构分析侧重于对一定时期经济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研究。

  3、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互联系。总量分析需要结构分析来深化和补充;结构分析则要服从于总量分析的目标。

  例题: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方法是(  )的分析方法。

  A.从微观分析的加总中引出宏观

  B.从宏观分析的分拆中引出微观

  C.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

  D.从总量分析的分拆中引出个量

  答案:C

  六、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的应用与局限

  凯恩斯把预期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短期预期,也就是对于价格的预期,而“制造者在开始一生产过程,以生产某产品时预测此产品制成时,其售价为何”。

  第二类预期是长期预期,是关于未来报酬之预期。他认为人们用以推测未来收益者,一部分为现有事实,这一部分容易为人们确知;另一部分为未来发展,未来发展只能预测,作此预测的信心也有大小不同。

  七、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三种表现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1)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2)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的初次收人分配之和;

  (3)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3、三种计算方法

  对应于以上三种表现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这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1)生产法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其计算公式为: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收入法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其计算公式为: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也可写成为:

  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3)支出法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其计算公式为:

  GDP=C+I+G+(X—M)

  其中:

  C——消费(即常住居民的个人消费。其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都属于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属于消费性支出);

  I——投资(包括净投资与折旧);

  G——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但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以避免重复计算);

  X——出口;

  M——进口;

  (X—M)——净出口。

  2年前,王保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以茶杯为例,说:“如果一个人的心胸,只有一个茶杯大小,那么他很可能只能做得了一杯水的事。要目光远大、宽以待人、立志高远。心如逸马,志如缰绳,如果只打自己的小九九,以己之利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会误事、误人、误己。”

  而2年后,不他误的竟然是自己。

  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在线题库 在线测试

  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证券分析师》在线题库 在线测试

  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投资银行业务》在线题库 在线测试

  更多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讲义学习、领取考前冲刺资料,加入证券从业资格证学习群:1018359976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更有老师答疑解惑!

  八、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概念

  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2、计算方法

  (1)年度经济增长率

  年度经济增长率衡量的是两年之间经济的变化。计算比较简单,就是后一年的经济指标(如GDP或人均GDP)减去前一年的经济指标再除以前一年的经济指标。

  (2)年均经济增长率

  年均经济增长率衡量的是若干年来经济的平均变化情况。

  九、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

  2、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经济类型不同,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等。

  (2)按照管理渠道不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3)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

  (4)按照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不同,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

  (5)按照建设项目的性质不同,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

  十、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概念

  1、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1)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

  (2)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种方法也称“要素分配法”。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消费品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大小和增长速度也反映了城乡居民与社会集团消费水平的高低、居民消费意愿的强弱。

  十一、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概念及衡量方式

  1、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数。

  调查失业率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收集编制,数据采集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比例抽样,取得90万人的样本量,用样本数据推算总体。

  由于调查失业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统计,不以户籍为标准,因此更加接近事实,但我国目前尚不对外公布相关数据。

  2、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的上涨。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程度。

  通货膨胀根据程度不同分为:

  (1)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

  (2)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3)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常用的衡量指标有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零售物价指数又称“消费物价指数”(CPI)或生活费用指数,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一般来说,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零售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十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概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计算方法

  计算CPI是确定一个固定的代表平均水平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并根据其当前价值除以基准年份的价值,则t年CPI表示为:

  式中:

  Pit——t年第i最终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qi*——一篮子中第i最终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Pi*——基准年第i最终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3)核心CPI

  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含义代表消费价格长期趋势。

  核心CPI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

  2、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我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计算方法与CPI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都采用国际通行的链式拉氏公式。

  PPI的上涨反映了生产者价格的提高,相应地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增加,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CPI的上涨。因此,P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潜在性指标。

  十三、采购经理指数(PMI)的概念及应用

  1.概念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根据企业采购与供应经理的问卷调查数据而编制的月度公布指数,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编制。

  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通常在次月的第1个工作日定期发布。

  2.应用

  PMI具有明显的先导性,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

  十四、国际收支中商品贸易、资本流动的概念

  1.概念

  国际收支一般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2.国际收支的组成

  (1)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包括贸易收支(也就是通常的进出口)、劳务收支(如运输、港口、通讯和旅游等)和单方面转移(如侨民汇款、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是最具综合性的对外贸易的指标。

  (2)资本项目,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

  3.国际收支的解读

  进口和出口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且进口和出口的数量与结构直接对国内总供需产生重大的影响。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避免国际收支的过度逆差或顺差,可以维持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和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

  十五、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债务政策、税收政策、利率与汇率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十六、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目标

  1、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法律手段

  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3)行政手段

  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2、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十七、宏观调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是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的走向决定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主要影响有:

  1、企业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公司的经济效益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变动。

  2、居民收入水平。

  在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或在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作用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直接促进证券市场投资需求的提高。

  3、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

  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也就是投资者的信心,是宏观经济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重要途径。

  当宏观经济趋好时,投资者预期公司效益和自身的收入水平会上升,证券市场自然人气旺盛,从而推动市场平均价格走高;反之,则会令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心下降。

  4、资金成本。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如采取调整利率水平、实施消费信贷政策、征收利息税等政策,居民、单位的资金持有成本将随之变化。如利率水平的降低和征收利息税的政策,将会促使部分资金由银行储蓄变为投资,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走向。

  十八、主要的产业政策工具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调控手段。

  2.产业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工具、税收工具、信贷工具、行政工具、法律工具、投融资工具等。

  3.影响

  产业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仅以财政工具中的“财政支出”和税收工具中的“税收减免”为例加以说明

  (1)财政支出

  当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增加财政补贴时,就会扩大社会总需求,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企业利润增加,股价上升,证券市场活跃。反之,则证券市场价格下跌。

  (2)税收减免

  税收的减免会减小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刺激投资者增加对证券市场的投资,从而使整个证券市场活跃。

  十九、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概念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

  2、一般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

  (2)再贴现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

  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再贴现率,以增加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收缩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减少货币供给总量。

  (3)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例题:央行采取降低准备金率政策,其政策效应是(  )。

  A.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上升

  B.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

  C.证券市场价格下跌

  D.货币乘数变小

  答案:A

  解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增加,贷款能力上升,货币乘数变大,市场货币流通量相应增加,证券市场价格趋于上涨。

  二十、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

  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3个层次:

  1、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M2与M1的差额,通常称为准货币。

  二十一、社会融资总量的含义与构成

  1、含义

  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2、构成

  社会融资总量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等。

  二十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1、利率传递途径。

  货币供应量M ↑→实际利率水平i ↓→投资I ↑总产出Y ↑。

  2、信用传递途径。

  货币供应量M ↑→贷款供给L ↑→投资I ↑→总产出Y ↑。

  3、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货币供应量M ↑→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 ↑→投资I↑→总产出Y ↑。

  4、汇率传递途径。

  货币供应量M ↑→实际利率i ↓→汇率E ↓→净出口NX ↑→总产出Y ↑。

  二十三、货币政策变动对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影响

  1、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2)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3)通过调控货币总量和利率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中央银行提高基准利率时,一般来说,股票价格会下降;反之则相反。

  (2)中央银行购进有价证券,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则相反。

  (3)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证券市场价格趋于下跌;反之则相反。

  (4)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但如果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那么一些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地区的证券价格则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逆势上涨。

  二十四、汇率的概念

  汇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二十五、汇率制度及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主要有四种: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目标区间管理和固定汇率制度。

  (1)自由浮动汇率。

  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央行不对外汇市场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市场参与者根据物价水平变化、利差、经济增长和其他相关的变量决定买卖外汇。

  (2)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绝大部分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都采取措施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这样的汇率制度即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干预是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的手段。

  (3)目标区间管理。

  目标区间管理是减少汇率波动的另一种汇率制度。在目标区间汇率制度下,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将调整其货币政策以保持汇率在一个以中心汇率为基准上下浮动的区间内。

  (4)固定汇率。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将汇率维持在某一个目标水平。

  事实上,固定汇率制度相当于浮动区间很小的目标区间汇率制度,一旦这个国家的汇率偏离固定水平超过一个既定的百分比,央行将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越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越大。

  以外币为基准,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增强,出口型企业收益将增加,因此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价格将上涨。

  二十六、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的含义

  1、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债权的总和,用于偿还外债和支付进口,是国际储备的一种。

  国际收支差额是外汇储备的变动原因。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储备就会增加,拥有外汇的企业或其他单位可能会把它兑换成本币,比如用来在国内市场购买原材料等,这样就形成了对国内市场的需求。

  2、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

  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

  二十七、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及含义

  自1994年起,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央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与一般的微观经济体相比,银行机构的自有资金在其总资产形成当中的占比极低,由此,银行机构的资金来源业务统称负债业务。

  1、资产项下的主要内容有:

  (1)国外资产:外汇(储备)、货币黄金、其他国外资产。

  (2)对政府债权:对中央政府债权。

  (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5)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

  (6)其他资产。

  2、负债项下的主要内容有:

  (1)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金融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

  (2)不计人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3)发行债券。

  (4)国外负债。

  (5)政府存款。

  (6)自有资金。

  (7)其他负债。

  二十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1、利率市场化改革

  (1)增加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

  (2)推动产品创新,培育基准利率体系,优化利率传导渠道。

  (3)提高央行市场利率引导和调控水平,强化价格型调控机制。

  2、汇率市场化改革

  (1)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将进一步放宽。

  (2外汇市场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

  (3)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

  (4)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

  人民币国际化需经历三个阶段: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以人民币进行金融交易计价、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

  目前人民币正处于区域化的初始阶段,通过试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鼓励人民币走出去,可扩大人民币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

  (5)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

  二十九、资本账户改革方向

  资本账户是记录资本的国际流动,是指用以核算和监督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留存收益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资本账户改革的方向为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账户开放意味着更少的政府干预,但并不是完全取消所有的管制。

  三十、资本账户开放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后,会面临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入和流出,股票等证券的价格容易出现大规模波动。

  对投资者而言,市场波动的增加加剧了风险;

  对证券从业机构而言,由于国内的证券行业发展较围外晚,国内的证券从业机构在规模、实力、创新能力上都不如国外机构,因此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对监管机构而言,监管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三十一、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协调使用。

  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因而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3、国债。

  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较大影响。如果一段时间内,国债发行量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将会分流证券市场的资金。

  4、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和外贸补贴等。

  5、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资金管理权限和财力划分的一种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

  6、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财政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按一定的标准拨付给地方财政的一项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纵向不平衡,调整地区问财力横向不平衡。

  三十二、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刺激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则将走强。紧缩性财政政策将使得过热的经济受到控制,证券市场也将走弱。中性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及证券市场的影响很微小。

  下面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例分析其对证券市场的具体影响:

  1、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

  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投资,扩大就业,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上升。但过度使用此项政策,财政收支出现巨额赤字时,虽然进一步扩大了需求,但却进而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有可能使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不乐观,反而造成股价下跌。

  2、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刺激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从而扩大社会供给,人们的收入增加,并同时增加了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证券市场价格上涨。

  3、增加财政补贴。

  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增加,从而使整个证券市场的总体水平趋于上涨。

  4、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

  该政策使债券市场供给量减少,从而对证券市场原有的供求平衡发生影响,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市,推动证券市场上扬。

  三十三、财政收支以及财政赤字或结余的概念

  1、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其内容主要包括:

  (1)各项税收: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城市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印花税、关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征收排污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基本建设收入、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可分为两部分:

  (1)资本性支出,即政府的公共性投资支出,包括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环境改善方面的投资以及政府储备物资的购买等。

  (2)经常性支出,包括政府的日常性支出、公共消费产品的购买、经常性转移等。

  3、赤字或结余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即为赤字(差值为负时)或结余(差值为正时)。

  三十四、主权债务的概念

  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包括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一国适度举债,可以利用国外资本发展本国经济,但过度举债,超越国家的财政偿还能力就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

  三十五、主权债务相关的分析预警指标

  1、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发达国家不超过60%。

  2、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

  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

  3、偿债率,是指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出口创汇收入额之比,它是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和一个国家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一般认为,国家的偿债率的警戒线为20%,发展中国家为25%,危险线为30%;当偿债率超过25%时,说明该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

  三十六、主要的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的总称,或者说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制度的总和。

  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和税收管理体制等。

  按照构成方法和形式分为简单型税制及复合型税制。

  简单型税制主要是指税种单一、结构简单的税收制度;

  复杂型税制主要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多种税并存的复税制税收制度。

  三十七、税收制度变化对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影响

  1.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国家财政通过税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调节证券投资和实际投资规模,抑制社会投资总需求膨胀或者补偿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

  2.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运用税收杠杆可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进行调节。

  三十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

  1、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

  2、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3、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三十九、影响证券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主要因素

  1、证券市场供给的主体:上市公司

  (1)上市公司质量。

  上市公司的质量状况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及投资热情、证券市场的前景、个股价格及大盘指数变动,这些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供给。

  (2)上市公司数量。

  上市公司的数量直接决定证券市场供给,而影响上市公司数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制度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因素。

  2、证券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

  (2)政策因素;

  (3)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

  (4)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壮大;

  (5)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

  四十、股市制度改革的方向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我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表现出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特征,这一特殊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被称之为“股权分置”。

  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

  到目前为止,股权分置改革已经结束。我国股市未来的改革方向推进股市的市场化,主要指新股发行由核准制转向注册制。

  四十一、股市制度变革对股市运行的影响

  注册制对股市运行的影响体现为:

  (1)带来透明信息的完备披露;

  (2)带来市场定价的规则;

  (3)带来真正的退市制度。

  四十二、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1、通过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证券市场;

  2、通过宏观面间接影响我国证券市场;

  3、通过微观面直接影响我国证券市场。

  第二节 行业分析

  考纲要求:

  1、熟悉行业分析的信息来源;

  2、熟悉行业分析所需信息和数据的内容;

  3、熟悉行业分析信息和数据的质量要求;

  4、熟悉行业分析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5、了解对所获得的行业部门、行业内部竞争、部门需求和供给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6、掌握行业分类方法;

  7、掌握描述行业基本状况的各种指标;

  8、掌握行业的市场结构;

  9、掌握行业供需分析方法;

  10、熟悉行业盈利模式;

  11、熟悉行业集中度的概念;

  12、掌握以行业集中度为划分标准的产业市场结构分类;

  13、了解产业价值链概念;

  14、熟悉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各种特征及竞争策略;

  15、熟悉各类行业的运行状态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关系、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及投资者偏好等;

  16、熟悉行业生命周期的含义、发展顺序、表现特征与判断标准;

  17、熟悉处于各周期阶段的企业的风险、盈利表现及投资者偏好。

  18、掌握行业兴衰的实质及影响因素;

  19、熟悉技术进步的行业特征及影响;

  20、了解政府和行业监管、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21、熟悉重组、并购等对行业的影响。

  一、行业分析的信息来源

  行业分析是指根据经济学原理,综合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对行业经济的运行状况、产品生产、销售、消费、技术、行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等行业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行业运行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而进一步预测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行业分析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分析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分析,是发现和掌握行业运行规律的必经之路,是行业内企业发展的大脑,对指导行业内企业的经营规划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行业分析的信息来源有:

  (1)统计年鉴。

  (2)其他政府部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

  (3)国际组织编制的综合或专门统计年鉴。

  (4)专门行业协会编制的本行业相关信息。

  (5)专门咨询机构发布的专门咨询报告。

  (6)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报表。

  (7)报纸、杂志、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归纳或转载的行业相关信息。

  (8)国家专利部门公布的行业相关专利信息。

  (9)国家制定并公布的行业、产业政策。

  (10)中国海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倾销、反倾销调查信息及相关政策。

  (11)行业内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士对行业内某话题的归纳、观点或分析结论。

  (12)IPO招股说明书等公开披露资料中归纳汇总的行业相关信息。

  (13)政府内参及其他信息来源。

  二、行业分析所需信息和数据的内容

  行业分析所需信息和数据根据行业分析的内容所确定,行业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

  (1)市场结构分析;

  (2)行业性质分析;

  (3)行业的生命周期;

  (4)行业稳定性分析;

  (5)其他有关因素。

  三、行业分析信息和数据的质量要求

  行业分析信息和数据的质量要求包括:

  (1)完整性;

  (2)一致性;

  (3)准确性;

  (4)及时性。

  四、行业分析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1、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信息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质量,应坚持以下原则: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

  2、信息收集的方法有:

  (1)调查法。

  调查方法一般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两大类。

  普查是调查有限总体中每个个体的有关指标值。

  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事物的总体中抽取部分称为样本的个体进行调查,用所得到的调查数据推断总体。抽样调查是较常用的调查方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开会、深入现场、参加生产和经营、实地采样、进行现场观察并准确记录(包括测绘、录音、录相、拍照、笔录等)调研情况。

  (3)实验方法。

  (4)文献检索。

  (5)网络信息收集。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就是对信息的接收、存储、转化、传送和发布等。信息处理的目的主要是:

  (1)提高有效性。

  (2)提高抗干扰性。

  (3)改善主观感觉的效果。

  (4)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分类。

  (5)分离和选择信息。

  五、对所获得的行业部门、行业内部竞争、部门需求和供给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1、历史资料研究法

  历史资料研究法是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和一般规律,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的状况,并依照这种一般规律对未来进行预测。

  2、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一项非常古老的研究技术,也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它一般通过抽样调查、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形式,通过对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访查、访谈获得资讯,并对此进行研究。

  3、归纳与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的发现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模式会存在。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者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演绎法是先推论后观察,归纳法则是从观察开始。

  4、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法。

  横向比较一般是取某一时点的状态或者某一固定时段(比如1年)的指标,在这个横截面上对研究对象及其比较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主要是利用行业的历史数据,如销售收入、利润、企业规模等,分析过去的增长情况,并据此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5、数理统计法

  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时间数列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六、行业分类方法

  1、道·琼斯分类法

  道•琼斯分类法是在19世纪末为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代表性的股票而对各公司进行的分类,是证券指数统计中最常用的分类法之一。

  道•琼斯分类法将大多数股票分为三类:工业、运输业和公用事业,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股票。

  在道·琼斯指数中,工业类股票取自工业部门的30家公司,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和商业;运输业类股票取自20家交通运输业公司,包括航空、铁路、汽车运输与航运业;公用事业类股票取自6家公用事业公司,主要包括电话公司、煤气公司和电力公司等。

  2、标准行业分类法

  为便于汇总各国的统计资料并进行互相对比,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局曾制定了一个《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简称《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建议各国采用。它把国民经济划分为10个门类:

  (1)农业、畜牧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采矿业及土、石采掘业。

  (3)制造业。

  (4)电、煤气和水。

  (5)建筑业。

  (6)批发和零售业、饮食和旅馆业。

  (7)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8)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工商服务业。

  (9)政府、社会和个人服务业。

  (10)其他。

  3、我国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

  1985年,我国国家统计局明确划分三大产业。

  (1)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2)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煤气)和建筑业;

  (3)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各行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是指向全社会提供各种各样劳务的服务性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

  4、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

  中国证监会于2012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将我国上市公司分为19个门类,共90大类。

  七、描述行业基本状况的各种指标

  处于周期波动不同节点的行业将有明显的表现差异。处于周期下降期的行业出现需求萎靡、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滞销、应收款增加、价格下跌和多数企业亏损的景象。处于周期上升期的行业出现需求旺盛、生产满负荷和买卖活跃的景象。

  1.行业景气指数

  当行业处于不同的周期节点时呈现不同的市场景象,称之为行业景气。景气指数又称景气度,它是采用定量的方法综合反映某一特定调查群体或某一社会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指标。

  景气指数以100为临界值,范围在0~200点之间。处于景气状态时,景气指数高于100;处于不景气状态时,景气指数低于100。

  2.中经产业景气指数

  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是目前我国比较成熟和权威的行业类景气指数。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是一个指数体系。各产业指数都包括景气指数、预警指数以及用红、黄、绿、浅蓝和蓝色灯号直观描述行业经济冷热状况的行业预警灯号。

  ★预警灯号图是采用交通信号灯的方式对描述行业发展状况的一些重要指标所处的状态进行划分:红灯表示过快(过热),黄灯表示偏快(偏热),绿灯表示正常稳定,浅蓝灯表示偏慢(偏冷),蓝灯表示过慢(过冷);并对单个指标灯号赋予不同的分值,将其汇总而成的综合预警指数也同样由5个灯区显示,意义同上。

  八、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就是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根据该行业中企业数量的多少、进入限制程度和产品差别,行业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本部分内容和第二章经济学中相关考点完全重复)

  例题:一般而言,影响行业市场结构变化的因素包括(  )。

  1.企业的质量

  Ⅱ.企业的数量

  Ⅲ.进入限制程度

  Ⅳ.产品差别

  A. I、Ⅱ、Ⅲ

  B. I、Ⅲ、Ⅳ

  C. Ⅱ、Ⅲ、Ⅳ

  D. I、Ⅱ、Ⅲ、Ⅳ

  答案:C

  解析:根据行业中企业数量的多少、进入限制程度和产品差别,行业基本上分为四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九、行业供需分析方法

  行业供需分析方法,是利用行业内供给和需求情况来对行业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

  在实际的行业分析中,供需分析主要包括:

  (1)供给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包括,供给法则、供给弹性、供给量的构成和影响供给的一般因素。

  (2)需求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包括,需求法则、需求弹性、需求量构成和影响需求的因素。

  十、行业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对企业经营要素进行价值识别和管理,在经营要素中找到盈利机会,即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产过程以及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盈利模式分为自发的盈利模式和自觉的盈利模式两种。

  在市场竞争的初期和企业成长的不成熟阶段,企业的盈利模式大多是自发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不断成熟,企业开始重视对市场竞争和自身盈利模式的研究。

  十一、行业集中度的概念

  行业集中度是指某行业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的总和。集中度是衡量行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行业集中度(CR)一般以某一行业排名前4位(或前8位)的企业的销售额(或生产量等数值)占行业总的销售额的比例来度量,表示为CR4(8)。

  CR4(8)越小,集中度越低,市场越趋向于竞争。CR4(8) 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越趋向于垄断。

  十二、以行业集中度为划分标准的产业市场结构分类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通产省是通商产业省的简称,主管工商、贸易管理外汇汇兑和负责度量衡管理事务)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产业市场结构粗分为寡占型(CR8≥40%)和竞争型(CR8<40%)两类。

  寡占型又细分为极高寡占型(CR8≥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CR8<70%);

  竞争型又细分为低集中竞争型(20%≤CR8<40%)和分散竞争型(CR8<20%)。

  十三、产业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一般企业都可以视为一个由管理、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链条式集合体,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将企业价值链根据企业与相应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关系,分别向其前、后延伸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

  十四、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各种特征及竞争策略

  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主要来源于它自身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

  根据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

  在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

  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

  十五、各类行业的运行状态与经济周期的分析

  各行业变动时,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可测的增长或衰退的格局。这些变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周期变动是有关系的,但关系密切的程度又不一样。据此,可以将行业分为三类:

  1、增长型行业

  增长型行业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使其经常呈现出增长形态。增长型行业的运行状态与经济活动总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并不紧密相关。

  2、周期型行业

  周期型行业的运行状态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当经济衰退时,这些行业也相应衰落;当经济处于上升时期,这些行业会紧随其扩张,且该类型行业收益的变化幅度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经济的周期性。

  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有消费品行业、耐用品制造业及其他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

  3、防守型行业

  经济周期的上升和下降对防守型行业的经营状况的影响很小。其原因是该类型行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需求弹性小,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对这种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小。

  有些防守型行业甚至在经济衰退时期还会有一定的实际增长。该类型行业的产品往往是必要的公共服务或是生活必需品,公众对其产品有相对稳定的需求。

  典型代表行业有医疗、食品业和公用事业。

  例题:一般来说,下列行业中在衰退阶段表现较好的是(  )。

  A.医疗保健、公共事业、食品

  B.能源、金融、可选消费

  C.能源、材料、金融

  D.电信服务、日常消费、医疗保健

  答案:A

  十六、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行业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便称为行业的生命周期。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幼稚期

  在幼稚期,新行业刚刚诞生或初建不久,投资于这个新兴的行业的投资公司较少且创业公司的研究和开发费用较高,而大众对其产品尚缺乏全面了解,产品市场需求狭小,销售收入较低,因此这些创业公司财务上可能没有盈利,甚至出现较大亏损。

  2、成长期

  这一时期企业的利润增长很快,面临的竞争风险也非常大,破产率与被兼并率相当高。

  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下,市场上生产厂商的数量会在一个阶段后出现大幅度减少,之后开始逐渐稳定下来。由于市场需求趋向饱和,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减慢,迅速赚取利润的机会减少,整个行业便开始进入成熟期。

  3、成熟期

  行业成熟表现在技术上的成熟、产品的成熟、产业组织上的成熟以及生产工艺的成熟。

  行业处于成熟期的特点主要有:

  (1)企业规模空前、地位显赫,产品普及程度高。

  (2)构成支柱产业地位,其生产要素份额、产值、利税份额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3)行业生产能力接近饱和,市场需求也趋于饱和,买方市场出现。

  4、衰退期

  行业衰退可以分为偶然衰退和自然衰退。

  偶然衰退是指在偶然的外部因素作用下,提前或者延后发生的衰退;自然衰退是一种自然状态下到来的衰退。

  在很多情况下,行业的衰退期往往比行业生命周期的其他三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大量的行业都是衰而不亡,甚至会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典型行业有钢铁业、纺织业。

  在一个行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特点(见下图)。

  例题:以下关于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有(  )。

  I.3D打印、某些遗传工程等行业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幼稚期

  Ⅱ.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Ⅲ.石油冶炼、超级市场等行业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

2022年中级经济师3天特训营免费领!!

经济专业中级资格考试报名条件有哪些

职上网辅课程 更多>>
课程套餐 课程内容 价格 白条免息分期 购买
2021年证券从业考试-签约旗舰托管班 录播+直播+考前预测卷+模考卷+讲义+协议 ¥2580 首付258元 视听+购买
2021年证券从业考试-签约旗舰直达班 录播+直播+考前预测卷+模考卷+讲义+重读 ¥1980 首付198元 视听+购买
2021年证券从业考试-进阶直达班 录播+直播+模考卷+重读 ¥1680 首付168元 视听+购买
版权及免责声明
职上网辅导班
免费试听
  • 李雅
    金融培训专家

    金融学硕士,从事金融教学多年,专注“金融类资格考试”等培训,讲课条理分明,善于总结小口诀。
    免费试听
  • 胡芳
    金融培训专家

    吉林大学金融学博士,国家理财规划师、风险管理师长期致力于金融行业考试研究和培训工作,具有多年大学执教经验。
    免费试听
  • 刘畅
    金融培训专家

    高级经济师、金融风控高级主管,多次在《财经界》等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长期从事金融考试培训,授课清新明快。
    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