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背景:我国某县为了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本次地籍调查工作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已有成果,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地类)等,按照统一的宗地编码模式,形成完善的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依据。同时,做好日常地籍调查及变更登记,保持地籍成果的现势性。农村地籍调查工作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日常土地权属调查;二是日常地籍测量。本案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该地区日常地籍测量工作。该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日常地籍测量,要求采用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坐标并计算宗地面积。使用勘丈法等其他方法已发证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在日常地籍测量时,采用解析法重新测量并计算宗地面积。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该地籍调查区总面积约734km2。全测区的地形类别分为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80%;丘陵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86 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2.主要技术依据3.数学基础(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现有测绘成果资料(1)该地区各级行政界线资料。(2)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3)该地区最新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4)年度变更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统计台账。(5)该地区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档案、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6)该地区城镇地籍调查的调查档案。(7)各个时期的土地登记发证资料。(8)其他相关资料。5.比例尺及分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日常地籍测量,宗地图和地籍图比例尺不小于1∶2000。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日常地籍测量地籍图采用1∶500比例尺,图形分幅为50cm×50 cm 矩形分幅。[问题]1.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如何进行界址测量?2.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包含哪些内容?3.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有何区别?试用文字简述地籍调查工作中地籍测绘的工作流程,并简要说明每一个环节的主要工作。

扫码查看暗号,即可获得解锁答案!

点击获取答案

1.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如何进行界址测量?

(1)界址点的检查。对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进行日常地籍测绘。

界址点的检查方法一般有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或邻近地物点的距离、解析法检查界址点坐标两种。

检查结果满足界址点测量精度要求的,保留原测量数据(2)界址点编号。日常地籍调查时,未废弃的界址点使用原编号,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应重复使用,新增界址点点号,在地籍子区内的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

(3)界址点恢复。已损毁的界标,可根据已有界址点坐标成果,现场采用放样方法恢复界址点,界址点放样的精度应符合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

(4)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界址测量。

2.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包含哪些内容?

日常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有:界址点坐标册变更、地籍图及宗地图变更、宗地面积变更、面积汇总表及统计表变更等。

3.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有何区别?试用文字简述地籍调查工作中地籍测绘的工作流程,并简要说明每一个环节的主要工作。

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相同。地籍测绘主要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基本地籍图测绘、宗地图编制、宗地面积量算与汇总、成果质量检查和成果整理与提交共七项工作。

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相同

(1)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地籍首级控制测量及其加密、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项主要工作。

(2)界址点测量,包括界址点位置的确认和野外界址点测量两项主要工作。

(3)基本地籍图测绘,包括基本地籍图测绘和基本地籍图的编制两项主要工作。

(4)宗地图编制。宗地图一般用32开、16开、8开纸,从基本地籍图上裁切获取,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1∶1000、1∶2000等。

(5)宗地面积量算与汇总。

(6)成果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检查、基本地籍图检查、界址点检查、宗地图检查以及面积计算检查。

(7)成果整理与提交。

①技术设计书;

②地籍平面控制成果

③基本地籍图;④宗地图;

⑤界址点成果表;

⑥宗地面积计算成果和面积汇总表;

⑦质量检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


多做几道

某市计划建立该市基础地理信息库,先期进行地形要素数据库的建设。为了保证质量,对地形要素数据库进行质量控制设计。主要内容如下:(1)制定数据检查验收规定。(2)制定DLG数据汇交技术规定。(3)开发检查验收软件。(4)数据检查验收的试验与技术培训。(5)开展数据检查验收。【问题】1.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检查包括哪些内容?2.试对生产阶段检查工作的实施进行设计。

为了满足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某市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10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已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测设、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数字地面模型的生产等工作。1.测区概况测区为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500km2。全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海拔平地低点为24m,丘陵地最高海拔352m。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35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2.主要技术依据(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DOM)》(CH/T1015.3-2007)。(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1009-2001)。(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CH/T1015.1-2007).(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7941-2008)。(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6)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7)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航空摄影资料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20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议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像片类型为真彩色。航摄总面积为3500km2,测区共布设17条航线,每条航线44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748张,航片的航向重叠65%,旁向重叠35%,东西向飞行。4.其他资料情况整个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数字地面高程模型采集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并已全部通过质捡部门的检查验收,同意移交给下一工序使用。【问题】1.用框图表示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工作流程。2.试述数据采集的基本原则。3.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检查的内容有哪些?

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某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与建库项目。1.已收集和获取的资料:(1)全省2012年6月底0.5m分辨率航摄数据。(2)全省2008年测绘生产的1:10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DLG)。其中,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为5m,居民地、道路、政区及地名等要素变化较大,而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和其他要素基本上无变化。(3)全省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其道路、政区和地名等信息内容详细,现势性好,但平面定位精度不确定。2.需要完成的更新与建库工作:(1)获取必要的像控资料,利用航摄资料,生产制作0.5m分辨率正摄影像数椐成果(DOM),要求达到1:10000地形图精度,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建立全省DOM数据库。(2)对1:10000 DLG数据进行更新,使其现势性达到2012年6月。重点对居民地、道路、政区及地名等要素进行更新,经数据整理、质量检查和数据入库,建立更新后的全省1:10000DLG数据库。(3)利用1:10000 DLG数据中的等高线、高程点,以及一些地形特征要素等,内插生成5m格网间距的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据成果,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建立全省1:10000 DEM数据库。【问题】1.指出本项目中可用于全省1:10000DLG数据更新的数据资料或成果,并说明它们的用途。2.说明全省5m格网间距DEM数据的生产技术方法和主要流程。

以“某市基础空间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开发设计为例。基础空间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内容,实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包括4D数据以及其他专题数据)的统一管理,为数字城市其他业务系统模块实现数据准备与提取,既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来源和基础,又能方便实现空间数据管理的一致性。1.系统建设目标基础空间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内容,实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包括4D数据以及其他专题数据)的统一管理,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输入、格式输出、编辑更新、查询统计、空间分析、制图输出、专题图、历史库管理、3D分析等应用。系统具有海量数据管理、高效智能无缝拼接处理、多源数据融合、动态更新维护等特点。2.系统建设任务为完成系统建设目标,需完成以下任务。(1)多尺度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制定数据格式标准与数据转换技术方案:对基础地理数据、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和多媒体数据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集成,实现各种数据的整合与一体化管理;统一数学基础为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理坐标。收集并处理各种数据: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据、数字栅格地图(DRG)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地名数据库(PN)。数据转换与入库:根据数据转换与入库技术方案完成空间数据的转换与入库工作。(2)系统应用软件平台的研制。在4d基础数据基础上,实现多尺度(多分辨率)空间数据入库功能;基于多尺度空间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和地图浏览、地图编辑、查询分析、地图输出等地图操作功能。3.提交成果(1)多尺度数据库及入库技术方案。(2)全套技术文档。(3)空间数据管理软件系统一套。[问题]简述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总体思路。简述C/S网络结构下的GIS开发方法。简述本系统运行的网络体系结构。根据该项目的实际特点和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设计分析系统开发与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市拟建立××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地理数据提交工作是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全面野外调查各区城市地理编码、部件的分布和现状情况,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支持。1)数据采集与处理(1)基础地形图修测由于各城市原有基础地形图,如1:500地形图,1:1000地形图都存在数据老化的问题,为保证系统的运行质量,保证不出现地址错误、楼房错误等问题,需要对基础地形图进行修测。(2)部件数据①部件分类。部件按照城市管理功能体系分为大类和小类。②部件的数据结构及编码规则。部件代码由10位数字组成,依次为:6位区级及区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2位大类代码;2位小类代码。另外加6位流水号,形成16位的部件唯一标识码。(3)地理编码数据地址数据主要用于城市管理中公众举报时,根据公众举报的语言定位到地图的具体位置。地址数据起到参照定位的作用,因此其数据密度越大越好。(4)街道、社区、单元网格数据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 CJ/T 213-2007)的要求,街道和乡镇编码为3位。在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确定的社区边界基础上,进行全区单元网格的划分和数据制作。2)专题地理数据库建设将采集到的多源多尺度基础地理数据进行集成与整合,进而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数据库。3)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开发包括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库管理与服务两个子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中运行。4)问题(1)数字城市专题数据库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2)简述建立共享数据库的基本流程。

最新试题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