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背景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标准厂房建筑.高3层,无地下室,框架柱柱距7 6m。施工单位制定了完整的施工方案,采用预拌混凝土,钢筋现场加工,并采用覆膜多层板作为结构构件模板,模架支撑采用碗扣式脚手架。施工工序安排框架柱单独浇筑,第二步梁与板同时浇筑。施工过程发生如下事件:事件~:结构设计按最小配筋率配筋,设计中有采用HPB300级∮12mm钢筋.间距200mm。施工单位考查当地建材市场,发现市场上HPB300级姐2mm钢筋紧缺,很难买到。施工单位征得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按等强度折算后,用HRB335级直径12mm(间距250mm)的钢筋进行代换,保证整体受力不变,并按此组织实施。事件二:二层梁板施工阶段天气晴好,气温16~27℃。梁板模板安装拼接整齐、严密并验收完毕,进行钢筋的安装,且钢筋绑扎经验收符合规范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前,用水准仪抄平,保证每一构件底模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无凹凸不平问题,开始浇筑混凝土,并觋场制作混凝土试件。浇筑完毕20h覆盖并浇水养护。10d后从养护室取出一组送检试压,其强度达设计强度的80%,施工单位认为已超过设计强度75%,向监理提出拆除底模与架体支撑的申请。事件三:拆模后发现粱底的外露面出现麻面、露筋等表面缺陷,监理要求分析原因并提出后续工程的防治措施。事件四:工程竣工前,所有标准养护试件强度均符台设计要求,但部分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判定为不合格,监理工程师要求进行实体检测。施工单位认为应以标准养护试件强度为准,应判断结构符台要求。在建设单位的要求下。最终进行了结构实体检验,经检验合格,由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问题(1)指出事件一中的不妥之处,并分别说明理由。(2)指出事件二中的不妥之处,并分别说明理由。(3)分析事件三中混凝土表面质量缺陷可能的产生原因(至少列出五项)。(4)事件四中监理要求是否妥当?为什么?结构实体检验应包括哪些内容7主要检验哪些部位

扫码查看暗号,即可获得解锁答案!

点击获取答案

(1)事件一中不妥之处和理由分别如下:

不妥一:按等强度折算后进行钢筋代换;

理由:当掏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时,或同钢号钢筋之间的代换.按钢筋代换前后面积

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

不妥二:征得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按此组织钢筋代换;

理由:钢筋代换时,一定要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2)事件二中不妥之处和理由分别如下:

不妥一:保证每一构件答底模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无凹凸不平问题;

理由:对于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

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应为跨度的1/1000~3/1000。

不妥二:浇筑完毕20h后覆盖并浇水养护;

理由: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8~12h内)开始进行养护。

不妥三:从养护室取出一组送检试压后强度判断拆除底模与架体支撵;

理由:应该用同条件养护试块试压后强度判断拆除底模与架体支撑。

(3)事件三中混凝土表面质量缺陷可能的产生原因有:

1)模板表面不光滑、安装质量差,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清除。

2)本模板在混凝土人模之前没有充分湿润,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

3)钢筋保护层垫块厚度或放置间距、位置等不当。

4)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

5)混凝土坍落度、和易性不好。

6)混凝土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不合理等。

7、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规定要求,且未采取措施,导致混凝土离析。

8)漏振或振捣不实。

9)混凝土拆模过早。

(4)1)监理要求妥当。

2)理由: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 50204 2015中第lO l 2

条规定,当采取得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

回弹取芯法进行检验.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进

行检测。

115

3)结构实体检测应包括如下内容:

混凝土强度检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以及工程合同约定的项目。

4)主要检验涉及结构安全的柱、梁等重要部位。

【案例2】答;

(1)最适用的模板类型:木模板。

理由:外形复杂、异形现浇混凝土构件较多、冬期施工。

常见模板类型还应有:组合钢模板、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大模板,散支散拆胶合

板模板、滑升模板、爬升模板、飞模、模壳模板、胎模、永久性压型钢板模板。

(2)不妥之处:

11主梁起拱高度2.5cm;

2)主粱及外疏散楼梯平台底模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

压强度标准值的75%即可拆模;

3)模板的拆除顺序按先拆先支,后拆后支、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的顺

序进行。

正确做法:

1)主粱起拱高度0 8~2.4cm;

2)主梁及外疏散楼梯平台底模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

抗压强度标准值的100%即可拆模;

3)模板的拆除顺序按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的拆

模顺序进行。

(3)不妥之处:

1)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2)弯起钢筋下料长度一直段长度+斜段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3)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一箍筋调整值。

正确做法:

I)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一保护屡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2)弯起钢筋下料长度一赢段长度+斜段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3)箍筋下料长度一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4)不妥之处:

1)监理单位同意;

2)等数量进行了钢筋代换。

正确做法:

1)设计单位同意;

2)等强度或等面积进行钢筋代换。

3)结构实体检测应包括如下内容:

混凝土强度检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以及工程合同约定的项目。

4)主要检验涉及结构安全的柱、梁等重要部位。


多做几道

1.背景某单层工业厂房工程施工,拆除顶层钢模板时,将拆下的25根钢管(每根长4.5m)和扣件运到井字架的吊篮上,6名工人准备随吊篮一起从屋顶下落到地面。此时恰好操作该吊篮的专职司机上厕所不在岗,临时由附近施工的一名普工开动卷扬机。在卷扬机下降过程中,钢丝绳突然断裂,人、材随吊盘下落坠地.造成3人死亡,3人重伤的事故。该事故调查处理结束后,项目部还组织了专题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参建人员对本次事故教训进行学习。2问题(1)该事故属于哪个等级?并说明该等级的判定标准。(2)分析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3)事故发生后,该单位在2h内书面向有关单位进行报告,并按规定逐级上报。简要说明施工单位报告事故时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背景天津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地下2层,地上18层。由于地质条件不太理想,所有柱及墙底均设计有D=800mm的泥浆护壁灌注桩加桩承台基础、地连梁,地下室底板为整体筏板。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事件一:成孔后清孔换浆,测定桩底沉渣厚度合格,然后下放钢筋笼、导管,并按水下混凝土施工工艺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均超出设计桩顶标高300mm。事件二:监理工程师对成桩进行检查,发现⑧一D轴交汇处某桩成桩直径不足800mm,实测值为760mm,且桩位偏差为113mm。事件三:监理工程师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所有桩身混凝土试件检验均合格,井进行承载力试验,所有桩承载力检测均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事件四:竣工验收前,施工单位将所有工程档案提请当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进行预验收,合格后提请建设单位正式组织竣工验收。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勘察单位共赴现场进行竣工验收,验收获得通过。2.问题(1)事件一中,指出泥浆护壁灌注桩施工存在的不妥之处,并分别说明理由。(2)事件二中,⑧-D轴交汇处某桩桩径及桩位偏差是否满足验收规范要求,并说明理由。(3)事件三中,桩身混凝土试件取样有哪些规定。(4)事件四中,竣工验收过程存在哪些不妥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

1.背景某建筑工程,建筑面积30000m2;;地下2层,地上25层,筏板基础,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设单位依法选择了工程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并签订了设计、监理、施工总承包合同。施工过程中,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节能检查发现部分材料,设备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分析原因发现,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事件一:建设单位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墙体材料。事件二:设计单位使用了列人禁止使用目录的设备。事件三:施工单位未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事件四:工程监理单位对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墙体材料设备,按照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签字认可。事件五:注册执业人员未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2.问题(1)民用建筑节能贯穿民用建筑哪几个阶段?(2)针对事件一,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有哪些?(3)针对事件二,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有哪些?(4)针对事件三,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有哪些?(5)针对事件四,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有哪些?(6)针对事件五,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有哪些?

1.背景某施工单位承建了天津市某医院门诊楼工程。地下2层,地上16层,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地上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充填为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事件一:本工程基坑深8.5m,北侧紧邻某住宅楼。经专家论证后的方案采用围护桩墙+预应力锚杆支护体系。整个施工过程对围护体系实施连续变形监控,对于围护桩墙顶位移监控值,施工单位与监理发生分歧,施工单位认为按二级基坑监控,监理坚持按一级基坑进行监控。事件二:基础工程施工完成后,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总监理工程师签署“质量控制资料符合要求”审查意见的基础上,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技术、质量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进行了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的验收。事件三: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施工时,施工人员先将小砌块充分浇水湿润,再将砌块底面朝上反砌于墙上;外墙转角处的临时间断处留直槎,并砌成阴阳槎,并设拉结筋。监理工程师认为施工方法错误,立即下发了整改通知。事件四:地上框架结构存在主次梁,在主次梁交汇处,关于钢筋摆放上下顺序监理与施工技术员在理解上发生分歧,随后上报总监理工程师处理。2.问题(1)事件一中,基坑应按几级基坑进行监控?该级基坑的判定标准是什么?(2)事件二中,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组织基础工程验收是否妥当?说明理由。本工程地基基础分部工程验收还应包括哪些人员参加?(3)指出事件三中的不妥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4)请给出事件四中主梁、次梁、板钢筋的上下放置正确顺序。

【背景资料】某办公楼工程,建筑面积11000m2,框剪结构,局部钢结构,地下二层,地上九层,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1000mm,桩长35m,共260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屋面防水采用SBS卷材。根据工程进度安排,每天施工10根灌注桩,项目部根据每天浇筑的混凝土量,计划留置标养试件6组,共留置156组试件。灌注时桩顶混凝土面超过设计标高500mm;成桩后按总桩数的20%对桩身质量进行检验;按总桩数的0.1%对承载力进行检验。监理工程师审查时认为方案存在错误,要求施工单位改正后重新上报。由于建筑用途特殊,局部使用的厚板设计中有Z向性能要求,监理工程师要求全数进行复验。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施工单位仅做一道卷材防水,监理单位认为Ⅱ级防水必须施工二道卷材防水。施工单位卷材施工均沿长向、由最高处向最低处逐步铺贴,上下两层卷材平行铺贴,两层卷材的长边搭接缝错开200mm以上。监理工程师认为卷材施工不满足规范要求,提出整改。监理工程师对门窗工程检查时发现:外窗未进行三性试验,内门采用“先立后砌”安装方式,外窗采用射钉固定安装方式。监理工程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问题:1.指出桩基施工中的不妥之处,并分别说明理由。2.除了设计有Z向性能要求的厚板外,还有哪些情况的钢材也必须全数复检?3.监理单位关于二道防水的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针对卷材施工中的错误之处,写出正确做法。4.建筑外墙铝合金窗的三性试验是指什么?分别写出错误安装方式的正确做法。

最新试题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